| 设为首页 | Sign in Global | 标识网微信二维码 |
更多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标识网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广陵即将成立“雕版印刷技艺传习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12-04  来源:扬州网  作者:佚名  浏览次数:616

  雕版印刷技艺自进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传承即成为雕版印刷保护的头等难题。许多雕版印刷师傅和市民积极呼吁,成立雕版印刷技艺传习所,为雕版印刷队伍补充新鲜血液。如今,“雕版印刷技艺传习所”即将落成,采用“口传心授+定向培养+上门学艺”的开放式传承模式,让我们看到了雕版印刷技艺薪火相传的希望。

    顺着新修的凤凰桥路往里走,就能看到广陵古籍刻印社的铁门。推门而入,是一路斑驳的树影。苍松翠柏,见证着“雕版印刷”这项传统技艺的千年历史。一栋二层小楼安静地位于一侧,这里是社里专门用来雕版的小楼。墙壁上的油漆早已随着风吹日晒而去,取而代之的是茂盛的爬山虎,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就在这栋小楼里,“雕版印刷技艺传习所”将于5月28日落成,这项影响过全人类历史的中华绝技,即将伴随着开放式的传承方式,再次薪火相传。

    传承技艺是一种责任

    众所周知,“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从目前公认的提法上看,印刷术也经历了雕版、活字、激光照排三个过程,雕版技术可谓印刷术的源头。然而,随着各种高科技印刷手段的运用,雕版、活字几乎完全退出了现在的市场争夺。

    广陵古籍刻印社社长陆文彬感叹,作为中国的传统技艺,雕版印刷有着自身不可复制的价值。不仅是古代文明的精粹,更能发挥一些现实作用,如前段时间精心制作的《金刚经》,属于真正的“善本再造”,逼真传神,保存时间长久,这是其他现代印刷手段无法比拟的。

    “广陵古籍刻印社员工最鼎盛时,达到近百人。”陆社长回忆说,近年来,随着老职工退休,一些新职工转行,现在留在社里从事雕版印刷的员工已经不多了。有时候接到订单,社长都会亲自下车间进行刻印工作。“成立‘雕版印刷技艺传习所’,一方面是为社里引进新人,补充新鲜血液。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单位,把雕版印刷这种绝技传承下去,是我们无可推卸的责任。”

    3种传承方式灵活机动

    广陵古籍刻印社副社长张永林介绍,“雕版印刷技艺传习所”落成之后,将有3种传承方式,实现这项技艺的开放式传承。

    首先是传统的口传心授,扬州现有一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正在申报国家级),3位市级工艺大师,10多位有着丰富经验的老师傅,师资力量可谓雄厚。该社将面向社会招收9名学徒,为保证教学质量,每位老师只带1—3名学生。这9名学徒先签订合同,1年之后进行考核,合格者可正式转正或继续深造。

    其次是院校定向培养,该社与省内一专门培养印刷人才的大专院校进行合作,定向培养20名学生,“雕版印刷技艺传习所”将成为学校的实习基地。通过学生学习实践、师傅上门讲课的方式,双管齐下。张永林说,长期以来,限制传统技艺发展的一个因素,就是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不高,就雕版印刷来说,往往只掌握其中某个环节,但雕版印刷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从写样、雕刻、刷印、装订等,只熟悉其中一个环节,显然是不够的。通过和大专院校的合作,能整体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这些学生除了学习雕版印刷,还将系统学习雕版史、印刷史、出版史,形成复合型的人才。虽然他们毕业后并不一定进入广陵古籍刻印社工作,但是总会到图书馆、博物馆、古籍书店等相关单位,学以致用,让古代雕版的艺术光芒在别处绽放。

    此外,只要是对雕版印刷感兴趣的爱好者,都可以前往“雕版印刷技艺传习所”进行学习,大师们将毫无保留地传授雕版印刷技艺。现在,就已经有浙江省新闻出版局的工作人员来报名参加学习。

    开放式传承成创新之举

    市文化局社文处处长栾虹欣喜地说,广陵古籍刻印社成立“雕版印刷技艺传习所”,是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良好传承,这种开放式的传承方式不设任何门槛,打破传统,突破原先狭隘的授徒方式,是一种创新,更能体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亲近于民的特性。

    栾虹同时介绍,本月底,扬州弹词、扬州木偶等入选首批省级“非遗”的16个项目将正式整装待发,冲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底,扬州市还将设立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市级到省级,再到国家级,扬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在有序的轨道上不断发展下去。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 2013 标识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11159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4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