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Sign in Global | 标识网微信二维码 |
更多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标识网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奥运后,广告公司的机会在哪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6-03  来源:中国户外广告传媒网  作者:佚名  浏览次数:643

  并不是所有的广告公司都能分享奥运“蛋糕”,奥运后,广告公司更为关注“体育营销”、“公益营销”。

  58.9%的广告公司认为奥运会使得中国广告总体投入增加,认为减少的广告公司也占到了三成多。可见,并不是所有的广告公司都认可“奥运效应”,广告公司对待奥运的态度可谓泾渭分明。在这场盛宴中,能够搭上“奥运”号的广告公司自然是最大的赢家,但并不是所有的广告公司都能分享到奥运的“蛋糕”,更多的公司在奥运中受到的负面影响较大,双方态度泾渭分明。

  广告公司对待奥运态度泾渭分明

  一类广告公司极力推崇奥运会对品牌营销传播的价值。此类公司有两种,一是客户中有奥运赞助商的广告公司,二是服务普通客户的广告公司。

  服务奥运赞助商的广告公司是本次奥运营销的大赢家。正如广告公司所乐见的,诸多企业为了利用奥运的大好时机宣传自己的产品,不惜成本大做广告。据胜三公司估算,奥运赞助商的广告支出达21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2%。由于赞助商的“烧钱”行为,为之服务的广告公司当然跟着受益。而对于奥运营销倾注的心血也很大,从如何成为奥运会赞助商到成为奥运会赞助商之后的具体战略,不少公司甚至在几年前就开始为客户出谋划策。

  与此同时,服务普通客户的广告公司也想淘得一桶奥运金,因此它们极力帮助无力跳过奥运赞助这一高门槛的企业打起奥运“擦边球”,利用一些模棱两可的概念达到提升品牌的效果。虽然奥运隐性广告遭到封杀,但广告公司早有准备,新花样不断上演。

  另一类广告公司对奥运的态度相对冷静。大部分此类公司的客户中没有奥运赞助商。或者是因为客户品牌与奥运营销并不匹配,或者是受到自己业务规模、能力的限制,它们并没有盲目地去追求“奥运”效应,态度自然会相对冷静。北京维传縗-普广告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奕认为:“传播的效果所看的是声音减掉噪音后还剩多少。借力奥运的确可以发出更大的声音,但人人都试图发出最大的声音时,也就意味着有更强的噪音,发声的结果也就难以判断。”

  奥运给广告公司留下什么

  尽管在奥运中各家广告公司有喜有忧,但奥运之后每家公司都面临新的机遇。经历奥运的洗礼后,广告公司如何抓住新的机遇?或许可以从以下两点思考得到一些启发。

  如何助广告主有效运作体育营销

  可以预见的是,奥运后体育产业的发展以及大量体育明星的涌现,都将为体育营销带来诸多亮点。体育文化营销已经成为未来不少企业品牌重塑的必由之路。北京未来广告公司的沈华认为:“体育营销在未来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因为没有任何其他形式能产生如此多的附加价值。”

  而广告公司在发展体育营销时,首先就要突破人才这个瓶颈。奥美整合行销传播集团大中华区禱-事长宋秩铭曾说过:“2008年之后,我们的运动行销部门会扩大,但我们现在最大问题是人才问题。”在他看来,在国内懂得赛事运行的人未必懂得品牌的建立,而懂品牌的未必懂这个行业的规律。因此如何整合人才是其他广告公司同样面临的一大难题。

  广告公司首先不但要思考如何衆-助广告主有效运作体育营销,同时还要思考如何有效地整合体育营销的人才,这样才有可能在未来的市场上分一盶-羹。

  如何应对“公益广告热”

  奥运前期,对奥运品牌形象的宣传涉及到很多公益广告,一度使得广告市场上兴起一股“公益广告热”。 随着奥运会的结束,下一步还有许多国际性的活动在中国举办,如2010年上海的世博会,企业必然会借助公益广告宣传自己。而且,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环保、艾滋病、孤儿等公益性话题,企业也定会利用公益广告来体现自己的社会责任,从而提升公众对品牌的好感度。以上两方面因素都将促使“公益广告热”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因此,面对“公益广告热”,广告公司需要思考是否将自己的相应业务适当转型,以便在公益广告市场上取得先机。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 2013 标识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11159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4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