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第一稿,但将近两年时间过去了,《办法》正式条例却迟迟未能出台。不过,最近传来的消息显示,这一《办法》将在今年出台。
这也意味着,国内多家第三方电子支付企业即将面临牌照大考。
管理办法有望七八月面世
日前,央行支付结算司司长许罗德对外表示,出台正式条例的时间不会太久了。而众多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厂商也私下对记者表示,《办法》应该会在今年七八月份正式面世。
实际上,央行在2005年6月对外发布了《办法》的第一稿后,已经数易其稿。但是据透露,意见稿在修改多次后的整体思路并没有发生变化,包括准入制度、业务监管、系统申报要求和年检机制等都有详细而严格的规定。
而在系统方面,《办法》要求重大问题必须4小时内恢复,24小时向上通报。并且在年检方面,要求企业必须出具央行承认的第三方数据、技术方面的安全认证,并定期进行审计,而年检不合格的企业则会被取消牌照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安全性问题,因为目前对支付安全的不信任严重阻碍着人们对电子支付的应用。此前,中国国家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曾对数家电子支付企业作出了安全认证,这些数据可能也将列入发放牌照的参考数据。
20多家企业角逐10张牌照?
“目前国内第三方电子支付企业已经有20多家了,”作为《办法》起草委员会的顾问,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潘辛平在接受记者专访的时候表示,“它们已经在不同的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在这些第三方支付企业中,支付宝在C2C领域堪称老大,联动优势、捷银在移动支付领域成绩斐然,腾讯财付通则在微支付(小额支付)领域独占鳌头,贝宝则在国际支付方面较为领先。这样的格局也让即将到来的牌照发放更扑朔迷离。
“按我个人的意思,是应该将发放的标准放低,让这些企业都能获得牌照,”潘辛平笑称,“因为目前的发牌标准实在很难定。”
在他看来,如果按资本金额作为标准,这些企业都应该没问题,如果按照高管的资格(如从事金融行业经验、学历或者证书等)来做标准,“基本上没有一个合格的”。如果按照用户数来做标准,也很难确定企业所宣称的用户数的有效性。
目前有消息称,首批获得牌照的企业将为5家或10家,对此,潘辛平表示,这样的说法并不准确,“都是企业自己说的,央行从来没有这么说过。”
未获牌企业将面临生死劫
不过,尽管首批获牌企业的数量并不确定,可以肯定的是这20多家支付企业并不会每家都获得牌照。这也存在着一个问题,未获牌的企业将是去是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