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Sign in Global | 标识网微信二维码 |
更多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标识网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传统印刷企业向数码印刷转型的代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6-02  来源:中华印包网  作者:佚名  浏览次数:645

    数字印刷的生产流程需要自身的一套设备,如今的印刷设备市场上,传统印刷机械与数字印刷机械形成鼎力之势,各自占据着合理的市场。转型就意味着几乎所有的传统设备都将被更换。在这里会出现两个假设,第一个就是一个企业进行彻头彻尾的转型,也就是完全放弃过去的传统印刷的业务,那么这些即将“退休”的设备该如何处置,所有的企业都会考虑到机器的折旧费用和成本回收问题,因为这将纳入新业务的成本当中,所以合理的处理这些设备成为转型首要的大事;第二种假设是,在保留原有传统印刷业务的基础上,引进数字印刷设备,两者相互辅助,即长短版市场并存。

    这种假设在目前国内的市场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这种“缓冲”式的转型风险相对要小很多,企业面临的压力也会大大降低。在这个缓冲期内,企业会逐渐根据市场需要作出相应的业务调整。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设备该如何分配使用是一门很有技巧的事情,机器创造相应的生产力,而生产力又根据业务量的变化而变更,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如何分配好新老设备的使用比例,从而创造出最佳的生产效率和产值也变得更加重要了。这里,还要提到的一点是,数字印刷设备的工作环境与传统印刷的环境差距是惊人的,由于本身的不稳定,所以对环境更为苛刻,这就意味着所有的管理者都要面对如何让这些数字设备和胶印机“和平共处”的棘手问题。

    其实真正的问题还是引进设备的成本过高,这也是很多企业无法狠下心来做一次彻底的投资的首要原因,尤其在对市场还不够了解,业务模式还不够清晰的情况下,高投资的风险往往比安于本分的回报要大很多。

    数字印刷并非简单的印刷和数字的叠加,知道这一点很重要,数字印刷更重要的是一种数字化的过程,包括从印前到最后产品推向市场,这其中贯穿着数字的理念。而从技术上讲,数字带给我们的是更方便、更集成和更效率化的作业效果,人工参与比例在一定基础上会缩小,但这里会出现一个误区,那就是数字印刷会节省更多的劳动力。事实是,它仅仅是节约了表面上的操作强度和作业时间,却需要更多的人的智慧参与其中。比如,作为一个操作indigo机器的员工来说,他面临的问题更多的是如何小心的操控这些敏感的“数字信息”,而在传统的排版车间里,熟练程度却是最主要的因素。

    这就引出了人员培养的问题,“更少的人,更多的智慧”这种培训模式是目前大多数企业在实施的。但又有一个新的情况出现了,企业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时,更加偏向于教员工如何对数字印刷机进行操作,从而尽快的让他们能够上岗,创造收益。这种仅仅针对硬件的“有的放矢”的培训方式是很生硬的和不科学的,企业盲目的把数字印刷分离成很多部分,进行局部的上岗教育,从根本上忽略了数字印刷中流程的问题。同时,数字印刷企业培养销售人员的模式与传统的业务人员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传统的订单在某些程度上遵循一种固定的模式,比如印一批上千册的书,相关事宜在客户心里已经很明确,产品数量、交货日期、印刷要求等等,都是很明了的,一般说来传统印刷客户没有太花哨的要求,因为受限与长版印刷的周期长、产量大的特点。

    他们的业务相对稳定,甚至连原稿都能被重复的使用。而数字印刷企业的业务人员则往往没这么简单,数字印刷业务渠道多、产品线广、灵活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变得很主动,换句话说我们要去引导客户来尽可能的发挥数字印刷的潜力。从某一方面来讲,客户在选择短版订单或个性化印刷时,在心里有很多信息是有保留的,因为他更想获得更多的关于数字印刷到底还能做些什么的信息,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的业务人员来完成。在今天,短版印刷产品线的延伸是数字市场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所以,数字印刷企业的员工培训重点在于数字流程和市场意识的培养,尤其就目前国内市场的现状来说,还存在很多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各企业都在苦苦寻找新的业务突破。当一台数字印刷机真正的实现全负荷的运转,企业每天将不同种类的产品交到客户手中时,或许你已经算得上是一个成功的数字印刷企业。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 2013 标识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11159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4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