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在今天是生活中不可少的。无论你走在街上、坐在家里,都会有五花八门的广告来到你的身边。今日,广告的媒体极多,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图书挂历及路牌广告、灯箱广告……举不胜举。
当然,广告并非始于今日,如果从宋代就有文字图画广告算起,至少也有一千多年了。作为王朝古都的北京,在广告方面当然不甘寂寞,它在广告方面也是有作为的。老北京的广告,除众所周知的吆喝叫卖、幌子招牌外,还有许多有趣的广告形式,至今令人回味不已。
灯光广告是一个城市现代化和繁荣的象征。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彩灯、灯箱,把今天的北京商业街装点得美丽壮观、光彩夺目,充满诗情画意。但在老北京这种景色极为罕见,五六十年前,除一些“洋行”外,很少有霓虹灯,医院的广告标志无非是门口的灯上有个红十字,现代一点的理发馆只不过门口装一个有红兰道的转灯。总之,那时少有现代意义的灯光广告,但却有另一种形式的“灯光广告”。昔年,走街串巷和街头摆摊做小买卖的,在白天以吆喝叫卖来招徕顾客,到了夜间,则用灯光来吸引顾客。那时卖热馄饨的、卖冰糖葫芦的、卖老豆腐的、卖香烟小百货的等等,都喜欢夜间在摊上放一盏电石灯,名为照明,实为广告灯矣。这种灯虽然不大亮,与电灯不可同日而语,但电石灯是乙炔所制,不怕风。每逢更深夜静时,在昏暗的大街上、小胡同里,几盏微弱的电石灯烛,在寒风中摇曳,加上几声凄凉的“馄饨开锅了”的叫卖声,使人备感古城的清寂。至于那些串胡同卖猪头肉、羊杂碎、水萝卜者,则喜欢提一盏小马灯。小马灯比电石灯更为优越,既可以提着照明走路,又是招徕顾客的“广告灯”。老北京人看见胡同远处出现了这种灯光和人影,就会情不自禁地说:“卖萝卜的来了……”
在电灯出现在北京之后,京城的灯光广告有所发展,一些大店铺大商号,在新店开业、周年纪念和年节日,喜欢张灯结彩,广为招摇。有趣的是,有些店铺为了竞争,白天找军乐队吹吹打打助兴,晚上还雇来拉煤的骆驼,在骆驼身上装上彩色小串灯来吸引来往行人驻足。这种热闹的场面,在老舍先生的小说《老字号》中,还可以读到。
老北京的灯光广告并不仅仅是电石灯、小马灯之类,一些开旅店客舍的在夜间要悬一盏灯笼,这种灯笼上书有店的名称,既是广告又是标志,当时在京城十分普遍。
包装广告,在老北京也是重要的广告形式。今天的包装广告只是印在店家准备的塑料袋、纸口袋等包装物上,既方便了购物者,又为店家做了广告,因为这些包装物上都印有店铺的名称、电话、经营范围等字样。老北京的包装广告,尤以中药店和茶叶铺为著。它们通常把自己的店名、地址、电话等等印在包装纸上,每逢顾客购物后,他们便用这种小型印刷品来包商品。旧北京中药铺包草药与今日有所不同,大多是每味包一小包儿,然后再用大包装纸包一个大包,小包内有小包装纸,上面印有草药名称、图形、药性等等,大包装纸上则印有店铺的名称、地址等。旧北京人生活简朴,这种包装纸一般不会扔掉,故而药铺的广告作用十分显著。每逢再次抓药时,只要看一看这种包装纸,就会找到原来药铺的“资料”。茶叶铺的包装广告不仅是在包装纸上做文章,而且突出在茶叶包上。茶叶铺包的包儿很特殊,包的像个小枕头,不用打开就知道是茶叶。这种包儿包得好,扔在地上不会散,而且很少用绳儿捆。包装纸上的字样在茶叶包儿最显眼的地方,让人一目了然。
门票广告,也是有北京特色的。
所谓门票者,并非是今日电影院、剧场和公园旅游场所的入场券,而是一种广告媒体。北京“老字号”买卖讲个信用,为了宣传自己,就在自己出售的货物上附有一张印有字号名称、地址、电话的彩色小纸片。这种小纸片被称为门票。用门票广告的主要是糕点铺和水果店。旧日,这些店铺不讲究花里胡哨的包装,糕点铺的包装无非是油纸和纸匣两种,这种包装看起来十分简陋、粗糙,光秃秃的很不美观;水果店则是用小筐和蒲包儿,也是土里土气,不大雅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