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海城滑石雕刻老艺人吕玉华手里握着沈阳世园会相关部门发过来的1万件滑石乌龟雕刻的订单,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作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海城响当当的滑石雕刻艺人,面对目前滑石雕刻人才匮乏的现状,这位花甲的老艺人既无奈又惋惜。
寻找
滑石雕刻有数千年的历史,而素有“中国滑石之乡”美誉的海城,滑石雕刻技艺曾盛极一时。从1952年到1958年,海城雕刻厂拥有300余人专业滑石雕刻艺人,滑石雕刻产品曾远销日本、法国、缅甸等53个国家和地区。上世纪50年代末竣工的人民大会堂辽宁厅内的“压轴”作品———“松鹤延年”,就是海城滑石雕刻的。而如今,海城的雕刻艺人已不到10人,市场上也很难再找到海城滑石雕刻作品的踪迹了。
为了寻找滑石雕刻老艺人,我们费了一番周折,最终找到了吕玉华、梁艳书两位老艺人。
讲述
说起滑石雕刻,这两位年逾花甲的老艺人感慨良多。吕玉华是坚守滑石雕刻阵地的最后一人。从15岁就开始与滑石雕刻打交道,50多年来,老人对滑石雕刻的感情之深不言而喻。老人回忆,海城滑石雕刻的开门祖先是“大师级”人物孙景元。清朝末年,他曾经专门给宫廷雕刻。上世纪50年代初,孙景元带着浙江青田和山东寿光的20余位精通软石雕刻技艺的工艺师,扎根海城,成立了海城滑石雕刻厂,专攻滑石雕刻,并招收300多名本地专业滑石雕刻艺人为徒。其中数位弟子成为海城雕刻厂的中坚骨干,这其中就有吕玉华、梁艳书。
从两位老艺人的回忆中,我们了解到,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曾一度辉煌的海城滑石雕刻逐渐走向了衰落。此外,作为推向市场的艺术品,海城雕刻厂的产品很少有过创新,陈旧落后的技法和款式使海城滑石雕刻作品迅速失去市场。而众多位滑石雕刻艺人也纷纷“下岗”。
期盼
随着滑石雕刻老艺人的相继过世,令健在的老艺人忧心不已。目前,除了资金的匮乏,最大的忧虑就是后继无人。“滑石雕刻虽然尘封多年,但依然有它的开发价值,所以这门手艺不该失传。因为滑石雕刻细腻的工艺特点是玉石雕刻无法替代的。”吕玉华真诚地说,“眼看着这门手艺就要失传,我心里能不急吗?6月10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我觉得咱们海城滑石雕刻也是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应该得到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