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不仅小说文集、个人传记、旅行日记、博客文集、管理心得、宝宝日记纷纷走上个性出书路,一些断版、绝版书和难以大量发行的学术著作、信息资料、古籍、回忆录等也搭上了个性出书快车。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应用理论研究室主任徐升国将日渐火热的个性出书现象,归结为“维基出版”现象。
个性要求按需印刷
一本书起印,想要什么样的书,完全自己说了算。今年夏天,各大印书网打出的广告“5本以上5折、30本以上6折、60本以上7折……”吊足了各类人群的胃口。
张锐介绍了出书过程,在超印速网,他首先把自己的文字作品和图片上传到网站,并挑选自己喜欢的模板编辑文稿和图片,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服务内容,包括选择书籍的装帧形式是精装本还是平装本,以及其他服务要求。“个人出书每张内页0.13元,彩页每页1.5元。一本32开大小、100页内容、彩色封面、黑白内页的平装书籍,只需31.2元。”
《空城•夜未央》《快乐的灵魂》《西三角经济圈》《大学那年》《杨斌文回忆录》《心怡童话》《燕子回时》《雾里看花》……在超印速网站,已经印制完成的书可谓五花八门,其外观与传统印刷书籍相差无几。超印速网站总经理付小其说:“我们的客户大部分是个人用户,印制的书籍多为收藏、留念或者作为赠送亲朋好友礼物等的私人著作、笔记、日志、相册、月历之类的印刷品。”
“冷门”作品按需出版
不仅按需印刷在市场上大行其道,按需出版也开始升温。
在知识产权出版社,除了节假日,一辆小面包车每天都会如期而至,车上运来了出自印刷厂的按需出版图书,每次不下十几种,但单品数量最多不过30本。
西南财经大学副教授杨霜最近急着要去日本进行学术交流,她需要随身带走20本个人专著《电视媒体的政治经济学》。传统出版流程漫长,她这样的小批量出书显然不合算。杨霜找到了知识产权出版社编辑赵军,最后,20本日文版图书6天就出炉了。
文学大家茅盾作品也“走”上了个性出书之路。茅盾之子韦韬整理了父亲大量的翻译作品,但因市场小,出版社并不感兴趣。韦韬找到知识产权出版社,希望推出《茅盾译文全集》,该全集共分十卷,收录了茅盾1917年至1948年期间发表在《小说月报》、《新青年》、《译文》、《文哨》等报纸杂志上的诗歌、小说、散文、剧本、文论、政论及科普作品等二百三十余篇,全面反映了茅盾翻译作品的风貌。韦韬说:“按需出版对《茅盾译文全集》来说,无疑是最适合的方式。大众读者对这套书可能兴趣不会很大,因此印量自然不会一下子很多,但它对专业研究人员来说是有价值的,他们可以从中看出我国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中文翻译风格的一个发展脉络。”
内容监管尚存隐忧
因为数码技术的运用,作者出书比过去容易了许多,但按需印刷的非正式出版物,依然存在内容是否健康、是否合乎社会规范的隐忧。
付小其介绍说:“我们有专门的关键词句过滤系统,对出现的违法、敏感词句,还有低俗文字、图片进行过滤、扫描。而对客户的印刷稿件的内容,编辑部门第一项工作就是将文件进行关键词搜索审查。在印刷过程中印刷部门还会进行实时检查,最后再对印刷品进行检验。”
但业内人士还是认为,由于尚未有专门针对按需印刷方面的法律法规,内容监管仍然存在隐忧。对此,新闻出版总署相关负责人明确表态,按需印刷的个性图书,不能算出版物,只是印刷品,需要严格按照《印刷业管理条例》相关条例,由印刷品承印方进行内容把关。而按需出版物尽管批量小,相关出版部门同样要遵守《出版物管理条例》。
知识产权出版社李德升博士说,“目前,国内按需出版市场规模并不大,大约占整个图书出版业的5%至1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在分析个中原因时,有关专家认为,“维基出版”革命性的影响和变革还未被业界广泛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