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到鞋子,大到别墅,3D打印正在改变公众生活。这一技术进入医疗领域,擦出的火花更令人惊艳——它能精准地打印出药片和私人订制的“人体骨骼”,帮助医生突破医疗禁区,“完成过去想都不敢想的手术”。
1:1比例打印骨骼 外科手术实现“私人订制”
通过3D打印假体连接下肢和足部重要枢纽,这样的手术在全世界范围一直处于理论探讨阶段。而近日,我国西部一所医院将这一项医学界的设想成功地应用在临床。
患者方先生今年27岁,两年前跌伤后造成距骨骨折,后导致距骨塌陷坏死。6月29日,方先生被收治到重庆市西南医院骨科运动医学中心。听说中心制作出3D打印的具有生物学功能的个性化距骨假体,可以让他重获正常行走的能力,他决心一试。
中心主任唐康来介绍,由于手术需要用到3D打印技术,中心为此准备了足足72个小时。7月4日上午8时,手术正式开始。90分钟后,一个3D打印的假体成功连接上患者下肢和足部重要枢纽,手术顺利结束。目前,方先生恢复良好,6周到3个月后将可以下地行走。
方先生的3D距骨手术只是我国借助3D技术加快实现外科手术“私人订制”的一个缩影。
上月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博览会上,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3D生物血管打印机让观众见证了科技的魅力。据悉,该技术已在动物上进行了血管生物打印的临床实验。唐康来说,在医疗领域,目前3D打印医学模型技术已有许多应用。比如,人们可以通过3D打印出的头部模型清晰看到内部结构、神经、淋巴结等。
他表示,应用3D打印技术有利于提高手术精度和手术成功率,并可以优化手术效果。另外,3D打印的局部病变模型可用于医患交流,降低病人的理解难度。
患者方先生被告知手术是植入一个具有生物功能的距骨关节,当时他并不理解3D打印假体这种技术。等到唐康来拿着3D打印出来的距骨模型展示,他才恍然大悟。“这跟我自己的骨头长得一模一样,太神奇了。”
据介绍,在支撑承重方面,由于距骨是活动的关节,唐康来及其团队完全按照1:1的比例3D打印出距骨,进行差异化设计,距骨假体的内侧材料比外侧致密,使假体更为灵活。
无独有偶。今年初,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骨科也成功完成一例3D打印技术辅助骨科手术。患者也是距骨发生病变,并累及踝关节面,需行清除病灶+植骨术。医院的骨科团队借助3D打印技术,先对患者病变部位进行薄层CT扫描,然后通过计算机软件重建病变的距骨,制作1:1病变距骨模型。
湖南省长沙市不久前也结合3D打印技术为“头畸形”的患儿实施了手术,这是当地第一次借助3D打印技术实现外科手术“私人订制”。
唐康来说,以前进行外科手术全靠术中解剖后按实际情况凭经验实施,效果如何只能等手术结束、缝合完后才能看出来。现在运用3D打印技术,术前就按1:1的比例重现患者所需手术部位,医师一边在脑中想象着裁剪方案,一边在这个立体的、真实的头骨模型上画下手术切割线。
“我和我的团队将不懈地专注于研究3D打印技术和骨科手术的运用结合。”唐康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