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Sign in Global | 标识网微信二维码 |
更多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标识网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动态 » 正文

“虚假”电视直销广告为何畅通无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10-26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浏览次数:735
  清晨亦或深夜、午后闲暇时间,只要你打开电视,激情且煽动的电视直销广告便扑面而来。一群青春洋溢的模特,一个从未见过的主持人,兴奋地介绍着某某化妆品、保健内衣或者多功能生活用具。只要你掏钱,你的身体从此改变,你的生活就此美满……   然而,在如此“美丽温情“的背后,北京市广告监测中心在2005年通过对北京地区3家电视台、23套电视节目的监测,仅半年时间就监测到涉嫌违规电视直销广告130条。与之对应的是,2005年度“12315”、“96315 ”两条热线共受理电视直销类投诉451件。相比2004年度的1件,增长速度可谓惊人。     事件   “快两个月了!没有任何改变!”家住上海南汇区的陈小姐在电话那头忿忿不平。   陈小姐在去年底通过电视直销买了一个疗程的某品牌丰胸产品。“广告上称一盒就能见效,服用四盒后不再反弹。” 陈小姐兴冲冲地买了10盒一个疗程,“吃了一个疗程但毫无效果。”陈小姐打了咨询电话,对方服务人员称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要求陈小姐再服用一个疗程。陈小姐于是又买了一个疗程:“但身体依然没有起任何变化!”   陈小姐再次打销售热线讨个说法,对方称陈小姐可能使用方法有问题,要求其继续购买。在陈小姐断然拒绝后,对方说随后公司会派相关的丰胸专家与陈小姐联系。“但一个礼拜过去了,他们根本没人联系我。继续打电话询问,对方态度冷漠,一味要求我继续等待并拒绝退款。”   无独有偶,湖南长沙的刘小姐最近也被电视直销产品所累。刘小姐去年9月份通过电视直销买了张沙发床,“当时广告说得天花乱坠!”刘小姐还在为一时冲动买了沙发床懊悔,“广告上说汽车压都没问题,可到了我手里怎么连坐都坐不起了呢?”刘小姐的沙发床买来第二天就出现了问题,“严重的漏气,冲满气后不到两个小时就没了!”刘小姐随后打销售电话交涉,对方态度还算过得去,“他们给我换了三次货,但每次的货都存在漏气现象!”刘小姐要求退货,对方拒绝,称只换不退。“销售商在北京,换来回要20多天!”刘小姐万般无奈地说。   面对自身权益无法得到保障,陈小姐与刘小姐都曾想到过通过投诉解决。但困难重重,其中消费者举证难成为调解纠纷的主要障碍。无法提供相关票据、由于纠纷双方身处异地而对检测机构无法达成一致等问题,使经营者存有侥幸心理,利用外地消费者路途较远、投诉不便等因素,拖延或明确拒绝解决消费纠纷。   处处显漏洞   “30分钟见效”、“7天去斑”电视直销广告依靠产品使用时间短、见效快来吸引观众的目光。有的甚至完全违背科学规律和医学原理。   对于消费者来说,能否认定广告中类似“30分钟见效”的语句为合同内容成为其维权的关键所在。“能否作为合同条款,要看此广告属于要约还是要约邀请。”北京市杰通律师事务所律师李飞解释道:“要约和要约邀请的区别在于合同成立的主动权在谁手里,即由谁作出承诺。前种情况下合同成立的主动权掌握在消费者手里,后种情况下合同成立的主动权掌握在经营方手里。即如果此类广告能确定为要约,则类似‘三十分钟见效’的广告词则属于合同内容。”   人民大学法学院王轶老师解释说,商业类广告一般属于要约邀请,但《合同法》15条第2款中明确指出,符合要约规定的商业广告属于要约。电视直销广告中符合要约条件的,当然可以构成要约。   大多数电视直销广告都采用了现场演示或当街采访的销售模式,现场感逼真。被诱导的消费者不由得拨打了订购电话。消费者殊不知,如此神奇的画面大多是通过电脑剪辑而成,通过电脑数码技术可以轻松地制作出来,根本不是现场的使用效果。   “这是对消费者的误导,是欺诈行为!”李飞认为,因为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辨别出电视直销广告中上述行为的真伪很不容易。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九条就明确规定:“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信息,不得作引入误解的虚假宣传。”第三十九条:“消费者因经营者利用虚假广告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经营者要求赔偿。”所以如果消费者因为被广告中的画面误导而购买产品,最后发现产品无效时,可以也应该向经营者要求赔偿。   最后,电视直销广告在吹嘘自己产品功能如何强大的同时,也有意无意地贬低其同类产品。此类广告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协议保护法》等法律是显而易见的。   王轶也认为,面对很多文章中提及的关于缺少电视直销领域专门法规的问题:“完全没有必要对每个新生事物都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何解决电视直销带来的纠纷,法律上的问题就是如何把《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合同法》等法律中的条文有效地运用到个案里去的问题。”   维权起点   纠纷双方身处异地,已经成为经营者逃避责任、扯皮耍赖的保护伞,也成为此类投诉难以解决的最大障碍。但一般播放此类广告的电视台为本地电视台,电视台与经营者之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 2013 标识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11159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4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