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2003一波三折仍创高速
生产增速高位上趋于稳定从工业总产值这一指标看,2003年第一季度是纺织业发展最快的时期,并在3月份达到2003年前8个月的高峰,这说明,伊拉克战争并没有对纺织行业运行产生实质性的负面影响。2003年4、5月份,非典疫情的大面积爆发,造成全国许多地区人流、物流的锐减,北京、广东、山西、内蒙古等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的许多纺织企业暂时停产放假,影响了工业总产值的完成,纺织行业也出现一个暂时性低点,但即使这样,出口仍然保持快速增长。随着疫情的有效控制,正常的生产生活逐步恢复,从6月份开始,工厂相继开工,内需很快得到恢复,行业运行基本趋于正常,工业总产值增速明显回升。7、8两月,纺织生产则呈现出高位调整、蓄势的迹象。1-8月累计,全行业实现工业产值(现价)7942.08万元,同比增加21.82%。
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公布的主要产品产量看,1-8月份累计,除呢绒产量同比有所下降外,其它产品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合成纤维单体增长最快,增速超过50%,非织造布、纺织机械的产量增幅在30%以上。与7月份相比,纺织服装业中一半产品的产量增幅都处于上升态势,且集中在上游品种;而中、下游品种大多增速下降,但降幅较小。
市场销售与生产基本保持同步增长。据统计,2003年1-8月累计,全行业共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430.2亿元,同比增长22.88%,与工业总产值实现同步增长。其中,纺织业累计完成产品销售收入4507.01亿元,同比增长23.22%;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累计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914.67亿元,同比增长19.99%。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产品销售收入增速之所以较低,主要是因为这类产品在产业链条上属于终端消费产品,受人们在非典时期的日常消费大幅萎缩的影响较大。由于出口需求的强劲增长,服装、鞋、帽等终端产品销售的下滑目前还没有影响到整个纺织产业链上、中游企业的生产,上、中游产品销售状况仍然比较稳定,是维持纺织业高速增长的市场基础。
出口增速在高位出现减速迹象。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统计,2003年1-8月我国累计进出口纺织品服装589.91亿美元,增长23.48%,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11.29%。其中出口488.90亿美元,增长27.04%;进口101.01亿美元,增长7.92%;1~8月纺织品服装共实现贸易顺差387.89亿美元,纺织业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支柱型产业。
行业效益明显改善。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纺织业的盈利空间被进一步打开。2003年1~8月份累计,全行业共实现利润244.22亿元,其中,纺织业实现利润132.72亿元,比2002年同期增加29.15亿元,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70.98亿元,同比增加11.98亿元,均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但是,从利润增速看,纺织业利润增速由2月份的90.1%下降到6月份的39.77%和8月份的28.2%,呈逐月下降趋势,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利润增速相对稳定一些,月度增幅都处于13%~19%的区间之内。
从亏损企业亏损情况来看,1~8月份,企业亏损面变化不大,但亏损企业的亏损金额同比则有明显的上升。由此可以看出,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亏损企业亏损额的加大抵消了盈利企业的利润。
当前纺织行业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出口量增价减。产品价格是判断一个行业景气循环周期的最重要指标。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3年1-8月,全国衣着价格下降2.3%。
从出口纺织品的价格看,目前我国出口产品价格仅相当于法国、意大利的1/4,英国的1/3;纺织品服装出口以中档为主,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较低,竞争力不强。纺织行业量升价跌的情况说明,目前我国纺织工业单位产品的盈利水平有限,生产总值和出口增长主要是靠数量增长带动的,仍未摆脱“以量取胜”、“低价扩张”的增长方式。
区域发展不平衡。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性型行业,中西部地区在发展纺织业方面应该更具有成本、原料的优势,但是现实情况则是,无论是规模还是效益,东部纺织经济长期以来都明显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近年来纺织工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征更是越来越明显。目前,东部五省区(江苏、浙江、广东、山东和上海)销售收入占全国纺织的75%左右,利润占85%左右,出口额接近80%,占了全国纺织的“大半个江山”。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的纺织工业发展缓慢,困难企业也比较多。在8个纺织工业出现亏损的省市中,有6个是中西部省市,东西部地区纺织经济差距已呈现出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当然东部5省市里面也有分化,上海的发展已经明显减速,其留下的大量空白大部分已有江浙两省填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