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Sign in Global | 标识网微信二维码 |
更多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标识网首页 » 行业资讯 » 资讯要闻 » 正文

华人收购电视媒体“阿里巴巴”上演“天方夜谭”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06-22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浏览次数:446
在海外独立斥巨资收购电视媒体,由华人扮演的“阿里巴巴”上演了一幕现实生活中的《天方夜谭》。“芝麻开门”的魔咒会在现实生活中显灵吗?

  “阿里巴巴”是由海外华人首次在海外独立斥巨资收购的私营商务电视媒体。随着8月1日它在中东的开播,关于“阿里巴巴”到底能走多远的话题很快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为什么一个纯粹的商业行为会掀起如此巨大的波澜?

  首次独立收购电视媒体

  收购“阿里巴巴”的是两位旅居阿联酋的华人,一位是来自温州的王伟胜,另一位是来自北京的刘海涛。

  “阿里巴巴”前身是阿联酋国有电视台阿拉迪尔卫视,与著名的半岛电视台用同一卫星转播节目,在中东地区是一个覆盖面广、收视群体大、较有影响的电视台。电视台被华人收购后,改名为“阿拉伯·阿里巴巴商务卫视”,新名字源自《天方夜谭》中的传奇人物“阿里巴巴”。“阿里巴巴”用自己的智慧,找到了开启财富之门的“金钥匙”——“芝麻开门”。今年8月1日,“阿里巴巴”在阿联酋迪拜顺利上星开播,并更名为“亚洲商务卫星电视台”(AAB),但人们仍然习惯称之为“阿里巴巴”。

  王伟胜的收购决定,源于一件偶然事情。

  阿拉迪尔卫视成立于1976年,是一家资历很老的电视台,但由于节目陈旧、缺乏创意,收视率一直不理想,经营状况日趋恶化。2005年初,迪拜媒体城总经理找到阿联酋华星集团董事长王伟胜,希望他为电视台提供一些介绍中国资讯的电视片,原因是阿联酋有近10万华人长期从事贸易活动,而相关的商业信息又相当匮乏。这事让王伟胜惊喜万分,他敏锐地觉察到其中蕴藏着的巨大商机。

  王伟胜认为,与其为人作嫁衣,不如自己当“新郎”。他立即聘请专家对当地市场进行了半年左右的调查,形成了百万字的策划书,并立下了收购的决心。经过一年的艰苦洽谈和审核,王伟胜于今年初拿到了电视台营业执照。

  收购的消息在今年6月爆出后,人们对王伟胜的评论是“勇气可嘉”,认为“以前华人在外国办公司,现在连媒体都能办,真是了不起”。在迪拜华人网站上,来自不同国家的网友纷纷发帖,支持这一行动,对其首创精神表示赞赏,称“这是一次壮举”。

  华人在当地开辟出中国产品的市场后,成功实现事业转型,确实让国际商界同行刮目相看。这次收购行动,可谓开了华人独立收购电视媒体的先河。

  是新“天方夜谭” 吗

  尽管王伟胜对外宣称他只管收购这件事,“接下来的事情我就不管了”,但如何把这个“新郎”继续当下去,他要面对的困难还很多。

  首先是如何改造旧节目、让节目办出特色,吸引4亿收视群体眼球的问题。没有观众,这也是“阿里巴巴”前身衰落的主要原因。

  据透露,“阿里巴巴”将运营目标定位为“以商务节目为主,尤其以介绍中国产品及市场为主,全力打造出一座连接中国生产企业与中东阿拉伯经销商之间的商务桥梁”。王伟胜也说,凭着多年的市场经验,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卫视应该反映怎样的经济信息。但俗话说,众口难调,“阿里巴巴”的受众分散在31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当地的观众能否接受这样定位的电视节目、喜欢这样的节目风格,短期内恐怕很难预料。

  其次,维持电视台正常运营的庞大资金能否得到保证,也是人们关心的一大问题。

  对于收购电视台,王伟胜始终不肯透露金额是多少;但他表示,数额绝对是非常大。有人估计可能是“倾其所有”、“把全部家当都贴进去了”。但开办电视台的后续资金怎么办?

  私人收购没有强大的国家或者集团做经济后盾,可以说是单枪匹马、孤军奋战;而电视台是一项长期投资,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回笼资金;更为关键的是,经营一家电视台比从事一般商业活动要复杂得多,从前期的组织策划、宣传炒作到后期的制作播出,都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因此,维持“阿里巴巴”长久的正常运营绝非易事。

  对于两个从事服装贸易、之前没有任何媒体操作经验的普通商人来操作“阿里巴巴”,有人甚至说,“他们想做当地第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2013 标识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11159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4079号